摘要: 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,自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成立之日開始,至今已經發行了五套。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20日發行,于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,歷時38年2月10天。
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,自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成立之日開始,至今已經發行了五套。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20日發行,于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,歷時38年2月10天。第一套人民幣從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,至1953年12月底,共發行了60種,限于當時條件,該套人民幣的紙張和印制質量參差不齊,防偽性能差,但由于印制數量少,年代久遠,存世量稀少,部分品種已無挺版,故成珍品。
第三套人民幣印鈔紙有固定水印、古幣星水印、滿版國旗五角星水印、滿版空心五角星水印、無水印之分;冠字有三羅馬、二羅馬之分,紅字、蘭字之分,長短之分;流水號有七位、八位之分,長短之分;印制工藝有凹印、膠印之分,凹印又有全部凹印、部分凹印之分;行長、副行長印章有凹印、膠印、鋼印之分;有暗記、無暗記之分等等。其版別有36種、38種甚至更多之說。小編認為對于普通收藏者應該按照主流觀點收藏24種為宜,即一角9種、二角3種、五角3種、一元3種、二元2種、五元2種、十元2種。
印制紙幣是一項系統工程,它涉及設計、制版、油墨、紙張、印刷等很多環節,而紙幣又是一種特殊產品,其冠字的排序、冠字組的分配、各生產廠家的確定以及各環節的協調等,必然是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領導下,嚴格執行計劃、指令和各項規章制度。但是,由于第三套人民幣在印制過程中經歷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時期,在冠字組排序與各生產廠生產時間等諸多方面留下了疑點,因此,至今還沒有一本權威性的著作作出詳盡的介紹,這也為收藏者提供了探索研究的天地。